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正文

治疗无复流,自制穿孔球囊给药堪比微导管!徐州医大附院研究

2023-02-07 18:12:56 中国循环杂志


(资料图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为 20%,主要发生在灌注后的前2 h内,是急诊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失败原因之一。 目前改善冠脉无复流方法有多种,与价格贵、操作复杂的微血管给药相比,简单经济的新型穿孔球囊技术冠脉内给药效果如何? 近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承宗等进行的研究表明,新型穿孔球囊技术冠脉内给药改善心梗患者介入术中无复流效果不错,其 6 个月随访结果不劣于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方法。 这项研究共纳入 70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其中发生术中无复流且给药后恢复血流、成功手术者81例。 这 81例改善冠脉无复流的患者,平均75.5岁,男性占86.4%,46例经微导管给药,35例采取穿孔球囊给药。这两组患者注射药物、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及低血压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过研究者发现,与经微导管给药的患者相比,穿孔球囊给药的患者恢复 TIMI 血流 3 级的时间较短,支架外的手术费用较低,微循环梗阻的发生比例和微循环梗阻占心肌质量的百分比均降低。 就随访 6个月结果来看,共有13例(16%)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其中与经微导管与穿孔球囊给药的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心原性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非计划血运重建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者表示,穿孔球囊技术介导冠脉远端给药这种方式,制作简单,不受技术条件和设备限制,经济成本低廉。并且,同一途径可多次通过进行药物灌注而不丢失原来的导线通路,给药节段更广,可以随时回撤,更适合应用于手术紧急情况。 不过,穿孔球囊技术尚有不足之处,例如既往支架置入可能导致穿孔球囊回撤困难。此外,目前尚未对该技术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量研究,指南也尚未推荐。 该研究中,采取穿孔球囊给药的患者,术者使用 2.0 mm×15.0 mm 球囊,球囊用压力泵以10 atm体外充气,用针头对球囊膜进行 6~10 次穿刺,形成数个微孔,让生理盐水从穿孔的节段渗出,以清除所有可能的微气泡。将穿刺的球囊送至无复流动脉的远端,压力泵负压抽吸,直至看到血液充满压力泵头端的管腔,无气泡。 通过穿孔球囊往冠状动脉远端注射硝普钠,具体根据 TIMI血流情况初次给予硝普钠 50~100 μg,观察药物输注后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以及 1 min 后复查血管造影,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效者重复给药(每次 50~100 μg)。 如果术中血压小于 90/60 mmHg,或基础血压下降大于 30 mmHg,则采用静脉泵给予多巴胺。 图 1 穿孔球囊制备 图 2 穿孔球囊技术处理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 来源: 苗浩,段洋,裴思雨,等 . 自制穿孔球囊给药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及预后意义.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41-48.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1.003.【 】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中国循环杂志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